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浏览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民政府镇长陈琦透露,未来,同里古街坊将进一步完善古镇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使古镇旅游与这一商业中心区域交相辉映,一起勾画出一幅具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江南水乡画。
定位准确
近年来,吴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吴江商贸业近年也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商贸业已成为推动吴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拉动消费、繁荣市场、满足和扩大居民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色商业街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加速器,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传承渠道。近年来,吴江在商业特色街建设进度上明显加快、建设数量上明显增加、建设质量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建设初具规模、特色日益鲜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潘宪生认为,同里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定位要准确。无论是江苏还是吴江、同里,今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特色商业的方向要非常准确。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苏州市商务副局长庄建东。庄建东认为,同里古街坊因地制宜,定位准确,街巷与街巷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相互集聚,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较好地实现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旅游的有效对接和互补互利。
记者了解到,同里古街坊建街已有130多年历史,由新填地(明清街)、竹行埭、东埭及暮湾尚休闲街区组成。明清街位于古镇东部,东西走向,街长1000米,宽3.5米。史载:“同里在清代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原里仁桥凌芦丛生的荷花荡,填塞筑屋,形成闹市。新填地由此而得名。”
清代中期这里已是店铺林立,富庶繁荣。可惜,明清街的中段毁于民国21年(1932年)的一场大火。明清街原来逶迤至东溪桥畔,现只存中川桥至叶家墙门一段。在1996年2月,同里镇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在原新填地老街的基础上,整修了一条明清街。
整修后正式拓展开街,街全长800多米。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并行的格局,保留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街口增设仿古街坊,入口处匾额由著名学者费孝通题书“明清遗风”。街中段是世德堂,1997年开放为旅游景点,2002年改为宾馆,是食宿一体的古式宾馆。此外还有香格酒楼等6家饭店及民居客栈,在明清街上食宿,犹如回到昔日往事。幽静古朴的风貌,因水成市、因水成街的建筑格局,曾被众多电影电视的导演选作明清街市的原貌场景。
竹行埭位于古镇中心部位,自泰来桥北堍至升平桥北堍,东西走向,与新填地隔路相望,街区450米,宽3.5米。东埭位于古镇南部,自升平桥至南园茶楼,南北走向,与竹行埭相连,街长150米,宽3.5米。
暮湾尚休闲街区全长200米,与古镇明清购物街隔河相望,是“月色同里”的基础娱乐场所之一。街区的路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部改弹石路面为“一”字形或“人”字形路面。
1996年10月,同里古街坊建成。整个街坊体现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功能。业态布局上以老字号商铺、传统食品、街居小作坊、民间工艺品、酒店、茶楼为主体,形成历史古迹商贸旅游特色区,以地方特色经营,吸引八方游客,商品以地方特产为主,各类商铺200多家,成为“旅游者必到、苏州人常到”的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 600余万人次。
商旅文融合
不难发现,同里古街坊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实现了商旅文的有机融合。
同里建镇于1000多年前的宋代,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遗存,是国家太湖风景区十三景之一,是江苏省惟一的省级文物保护镇,镇内退思园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首批20个国家重点公园”。
近年来,同里获得国家卫生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镇、国家园林城镇、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
同里古街坊可以说正是同里江南水乡画的一个缩影。因水成街,竹行埭、东埭为敞露河内街,新填地则以沿河内外街并行特色著称,特别是有两排房子、两条街路,靠里为沿内街,沿河和沿河外街,这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是少有的。
而暮湾尚休闲街区更具特色,其一半为传统木结构建筑,悬空于水面。整个街区体现了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情的同时,更是游客休闲娱乐的佳地。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民政府同里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樊春琦坦言:同里古街坊,是吴江典型的集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商业街区代表之一,同里的旅游经济发展及商业繁荣,打造了同里商、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近年来,我国特色商业街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表示,从近年来全国特色商业街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产业“内环”发展已无法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商业、旅游、文化需联动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商业的繁荣,文化可以成为旅游的亮点,商业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
在韩健徽看来,商旅文的联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间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是一种综合效益的倍增。
那么,如何把特色街打造成为商旅文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韩健徽认为,定位上要突出“三个点”:商业要有“卖点”,旅游要有“热点”,文化要有“亮点”;体制上要打破“三条线”:要打破商业、旅游、文化在传统行政体制上的分工界限,应把商旅文联动发展作为一个复合产业统一协调发展;目标上要形成“三个力”,即综合竞争力、超强集客力、品牌影响力。
“同里古街坊走出了一条商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韩健徽表示,同里古街坊是全国特色商业街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樊春琦认为,同里古街坊在商旅文融合方面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合理规划。樊春琦介绍说,按照“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模式”的要求,同里古街坊立足同里以旅游为主的这一文化古镇,以旅游带动特色商业街创建,以特色商业街创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力求做到“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
此外,因地制宜,明确各条街坊的布局定位、个性特色、生态规模和发展前景,做到理念创新,规划先行。依托街坊的现实基础,挖掘原有商业街坊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现有现代风貌的商业建筑,发挥街坊的商业特色、产业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强化街坊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塑造。
服务式管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特色商业街创建作为商贸经济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创造新亮点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文化、强化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创建品牌”为目标,以品位提升品质,以商街带动商圈,打造能代表同里古镇发展水平、能加快同里商业繁荣的特色商业街。
加强班子建设。为切实加强对同里古街坊的管理,促进商业街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同里镇成立了“同里商业街管理办公室”,负责同里古街坊的综合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统一行使文保、环保、卫生、规划、绿化、工商、市政、公安、交通、城管、河道、招商、贸易等部门在古街坊涉及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安全与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监管权。为加强中国特色商业街创建工作,我们还成立了由财政、公安、城管、环卫、财贸、工商、文体等部门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办公室。通过组织、引导开展各种亲商、亲民活动,聚集人气,打造古街坊旅游、休闲、购物、文化的良好环境。
强化工作制度。为加快同里古街坊的建设和发展,同里政府部门对同里古街坊的历史沿革、建设情况、发展状况、经营商户资料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采集整理,形成了“责任明确,各方负责,协调一致,管理到位,全面覆盖”的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工作班子的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一年不少于4次),发现问题妥善解决;二是根据行业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分部门扎口管理,使古街坊商家乐意接受,文明经商;三是建立投诉箱和举报电话,完善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实现了全街坊“放心消费场所”“诚信单位”培育率达到85%,消费维权网络管理覆盖率达98%。
注重长效管理。在旅游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商业特色标准,建立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部门工作人员各尽其责。针对旅游传统工艺品、餐饮、住宿、暮湾尚休闲、特色传统糕点、剪纸、状元蹄等200余商家,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力量,不定期抽查、暗查、节前大检查以及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等,对各商户做到经常性的有效督促,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分类处理,严格要求。
“今后,同里古街坊依托商业街现实基础,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各项政策支持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在此落户,面向多元客户群体,努力打造出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舒适轻松、富有特色的商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