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浏览
|2016年,在商务部、省商务厅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武汉市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增强,服务外包产业日渐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支撑、外贸增长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扩大就业的新渠道。
2016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2016年,武汉市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实现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截至目前,武汉市纳入商务部服务外包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规达到17.74万人,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武汉市在地理空间信息、工程设计、生物医药等高端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取得突破,产业优势和发展水平在全国居前。
一是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优势明显。武汉市是中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科研和智力密集区,地理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获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遥感等核心技术上占有优势,已经聚集200家相关企业。光谷北斗公司作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唯一的国家级服务外包企业,其主导的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在泰国建设,建成泰国北斗基站,促进了北斗技术在东盟地区通信、交通、航运、金融等关联领域的应用。武大吉奥公司在北欧瑞典和芬兰分别设立了欧洲分公司,形成以北欧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业务的市场布局。
二是工程设计服务外包实力雄厚。武汉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较早,基础比较扎实,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勘探设计企业400多家,工程设计产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拥有葛洲坝集团、五环工程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一冶、中冶南方等一大批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工程设计产业离岸服务外包额已占武汉市离岸外包额的半壁江山。
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光谷生物产业年均增长40%。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第二,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聚集了药明康德、辉瑞医药、华大基因、康圣环球、中国医药研究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700余家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形成了干细胞、基因检测、医学影像等多个处于国际科技前沿的特色产业,其中,生物诊疗制剂及服务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2016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成立由武汉市市长挂帅的全市服务贸易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服务外包列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发展领域,并出台加强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落实税收优惠等七项重点保障措施。成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家咨询团队,积极借用外脑资源,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开展课题研究,编制了《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是加强财政支持。组织企业申报中央外经贸发展资金(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技术出口事项)、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资金。设立市级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协调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多管齐下、协同发力,落实国家支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出台配套措施,完善武汉市服务贸易发展政策体系。落实跨境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开展送政策上门惠企系列活动,组织政策培训班5期,发放《支持服务贸易发展政策汇编》600余本,服务企业400余家。
四是建设示范园区。以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光谷金融港、光谷生物城、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为依托,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有效提升了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化程度。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中了武汉市75%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协同效益明显。
五是搭建服务平台。用好国家外经贸发展资金,修订《武汉市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支持新建平台项目6个。搭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武汉峰会,吸引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600余人参会交流,受到商务部服贸司和各方的肯定。
六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市教育局加强协作,支持在汉高校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增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鼓励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开办特色“订单班”,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七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先后组织武汉市企业参加上海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大连软交会和杭州服务贸易博览会等贸易促进活动,成功举办2016中国(湖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论坛、“双谷双创·楚才回家”硅谷站和武汉站招商引智活动,宣传推介武汉市产业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
八是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支持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提升CMMI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帮助解决CMMI认证项目续贷困难。鼓励武汉市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取得CMMI国际认证,2016年全市新增国际通行资质认证67个。
2017:全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升级版”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交账之年和服务外包产业提档升级的攻坚之年。武汉市将以建设国内领先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继续全面深化和提升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武汉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升级版”。2017年,力争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一是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工作体制。进一步发挥市服务贸易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跨部门协调;建立各区(开发区、功能区)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构建省、市、区三级工作体系,完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尽快出台《武汉市服务贸易发展规划(2017-2020)》和《武汉市服务贸易产业指导目录》。
二是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便利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尽快出台市级服务贸易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与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做好衔接和配套。依托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协调海关、外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研究出台支持措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
三是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基础。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统计方法,提高企业直报覆盖面和数据采集、分析水平,完善统计基础体系。继续做好服务外包统计工作,提高服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入库数量,进一步提高统计覆盖面和管理规范化。
四是加强服务贸易载体建设。依托自贸区、综保区等政策优势,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探索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认定一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示范基地、特色园区和示范项目。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商情数据、信息咨询、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建立一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以大带小、“抱团出海”。
六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活动。举办第二届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武汉峰会,开展“武汉服务”海外促进活动。探索建立武汉服务贸易海外促进机构,支持和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服务贸易促进活动,建立海外接包中心,提升武汉服务国际影响力和海外知名度。
七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支持本土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集群。支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发展,认定和建设一批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强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汉集聚,做大产业规模。
八是着力提升服务外包发展质效。鼓励离岸、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离岸业务规模,促进服务出口。引导服务外包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引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品牌化、特色化、高端化。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移动互联、地球空间信息、物联网、通信、生物制药、医疗健康、智能装备研发、工业设计等领域加大产业引导和培育力度,为武汉市建设中心城市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来源:《服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