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浏览
|逆向而行 “疫”路有我
—济南市商促中心下沉社区防疫侧记
疫情发展深深牵动着济南市商务促进中心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心,4月26日,当获悉市里“组织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紧急号召后,大家主动请缨,争相报名,一支由10余名精干力量组成商促中心下沉工作组迅速成立,27日一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兴隆街道兴润社区到岗到位、开展工作。
身披“大白”,展示商务形象
下沉工作组到达兴润社区后,遂与兴隆办事处进行工作对接,具体参与协助华润紫云府小区为主体的核酸检测工作。小区规模较大,林林总总不下30栋楼,加上附近公园九里小区部分居民在内,居民人数近万人。下沉工作组按两人一组被分配安置在小区内5个不同的核酸检测点,与其他社区人员一道从事着信息登记、扫码上传、统计核查、上门入户服务、维护检测秩序等具体工种。市管干部、带队领导刘民安主任告诫大家,每个检测点由医务、社区、志愿者、街道办多个行业人员构成,大家下沉一线,对外代表的是商务局和商促中心,大家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一定要严格遵守检测各项制度,珍惜单位荣誉,谨言慎行,通过自身务实踏实、严谨细致的作风维护商务良好形象。从4月27日到5月2日,工作组已下沉社区一线近一周时间,大家工作积极主动,热情服务,相互配合,通过努力和付出保证了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早5点起床出门、晚10点多到家
核酸检测采样工作集中安排在一天两个时段,一是早7点到早10点,二是下午17点到晚21点。上午7点开始,因为要有换装、场所消毒、搬运防疫物资等大量准备工作,所以需要6点半到位,滕出半个小时来做准备工作。绝大部分成员每天都需要在早5点就起床,简单收拾一番后,通过不同的出行方式到达小区。晚上21点结束,也是不能说走就走,同样需要打扫“战场”、清理和搬运物资、消毒处理和更换衣服,到家一般都是晚上22点以后甚至更晚。
几天下来,成员们普遍感到睡眠休息不足。为了有效增加睡眠时间,尽可能省去一些路上时间,褚磊同志曾在商促中心办公室沙发上连续过夜三晚,他算了笔账,从小区检测点回办公室休息,比回家可以早躺下半小时,第二天可以晚起来半小时,一早一晚,就是一个小时,太珍贵了。
疫情暴发以来,胖胖、萌萌的大白成了市民追捧的“网红”。在这次下沉社区工作中,一开始成员们为能穿上大白防护服而兴奋不已,但一天下来,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让人备受煎熬,前几天气温升到20多度,真的有中暑的感觉,衬衣湿透是常有的事。帽子紧紧掬在头上,时间长了会有戴紧箍咒的感觉。长胶手套配备不上,成员们就把短手套套上橡皮筋应付,一天下来,手腕被橡皮筋勒出了一道紫痕。由于工作时间跨度大,一早一晚温度低,户外操作时间长了,手指经常冻得僵硬。
对于行动不便的,提供登门服务
扫码是核酸检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第3检测点的刘冬杰、耿亭亭就负责此项工作,扫码的过程是信息录入的过程,通过扫码把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市民信息上传到健康信息录入平台。遇到“业务不熟练的”,她们就耐心一步步指导其操作;遇到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市民,则不急不躁,耐心为老人扫描身份证、录入手机号码;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和老人,则与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一道登门入户为其扫码、采集核酸样本。
4月27日下沉社区不久,耿亭亭接到原与公公婆婆一起居住小区12点临时管控通知,为了不影响后期下沉工作,匆忙赶回家,利用不到2小时时间带着不到两岁的孩子和婆婆紧急转移到了一直没有居住的个人小家,用她自己的话讲:纠结了很久的搬家计划就这样择日不如撞日地完成了。因为不会开车,加上从家到下沉社区交通不是很方便,耿亭亭采用骑电动车的方式出行。下沉小区到大路有个地段很偏很暗,晚上9点多一个人骑车经过那里心里总是毛毛的。
行李箱备在车上,随时预防家里被管控
成员黄莹同志在下沉社区负责第5核酸检测点信息登记工作,这是核酸检测第一道工序,黄莹同志对此看得很重,每天拿着小区花名册一个一个核对打钩,干得认真仔细,后来为了改进工作,在得知小区居民信息都有电子版时,她提出用笔记本电脑现场操作核对信息效率会提高,建议很快通过采纳并得到了实践检验,而且快速登记减缓了人员聚集、一定程度消除了安全隐患。“五一”节后,黄莹同志明显感觉小区做核酸的外来人员明显增加,给信息登记工作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黄莹每天开车出行,她车辆后备箱里放着行李箱,各类用品放了不少,用她的话讲,这叫有备无患,一旦得知自己生活小区因疫情管控,可以随时找地方住,不必担心核酸检测工作中途出现断档。
从家到下沉社区,要倒五次车......
下沉社区工作组成员李敬爱同志,年龄大,身体不好,且家住长清,每天倒两次地铁、倒三次公交,但无怨无悔,毫无怨言,心里想的就是怎么把工作干好,他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了微信,随时保持联系,随时沟通交流。对他的现实情况,带队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考虑,派给李敬爱老师搭档的是年富力强且在下沉小区居住的同事,这样即便晚到一会,搭档也能及时补位,不致影响工作。